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董事长张德江在全校质量工程总结研讨会上的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5-27 [来源]:永利娱高ylg060net [浏览次数]:

关于激发教育

 

一、     为什么提出激发教育

温家宝总理近两年提出了教育的两个不适应和三个亟待: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2009年9月4日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教育体制亟待改革,教育投入亟待增加,教育水平亟待提高。(2008年8月29日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钱学森大师强调: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2005年对温家宝总理的谈话)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9月4日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中引用)

1.目前老员工的成长特别需要激发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主要在员工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员工被置于灌输式,缺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活力;习惯于死记硬背,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思维。多年的应试教育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员工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受到很大的损伤,员工被动学习,应付学习以至不愿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员工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未开发到位;员工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满足或没有激发出来;员工目标不清、动力不足、方法不对的现象大量存在;员工们都希望自己成才,但是很多员工不知道怎么做,很多员工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迷茫甚至困惑,面对就业竞争虽然有压力感但不知所措;员工的内在潜能巨大,但是远没有开发出来。

上课不注意、课后不复习,考前紧突击、考后就忘记的现象成为员工被动学习、应试学习的写照;学而不习、知而不识、文而不化的问题,制约着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而不习反映了员工的学习风气和状态问题,一部分员工对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练习这些学习的基本环节,或者没有做,或者做得不够,主要是学习不下功夫。学而不习缺乏学习的消化、理解和巩固的过程,难以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知而不识反映了学习方法和层次问题,“知”表示对信息的接收、获取和储存,而“识”则意味着识别、判断和分析,是对信息的消化和处理。“知”是接受别人的东西,体现的是传承性,“识”是自我加工和运作,体现的是创新性。多年来我国的大学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以传承性教学为主,重“知”轻“识”,不利于员工创新精神的培养。

文而不化反映了教育方式和效果问题。在我国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教育中,较多地存在着“文而不化”的现象:过多地注重课堂上知识的灌输,员工背会了一些条文和知识点,但是由知识到精神和素质的内化不够,精神的引导与素质的养成还很不够,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激发

过去教师的基本职责被长期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随着培养对象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三条已经不够了,必须加上“激发”,而且这是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一条。

第一,对于传道,到今天仍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然而,比传道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悟道。读书明理,教师要教给员工做人做事的道理,但这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员工内化,把这些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素质是养成的。觉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环境中熏陶,在实践中体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激发”员工,使员工产生内在的自觉,进行自我的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己。

第二,对于授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特别是通过网络查询,很多教师还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识,员工已经知道了,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术,教师还不会的,员工已经会用了。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知识都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靠教师本人知道的那点知识已很难满足员工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员工学会学习,培养员工学习的兴趣,激发员工自己去获取知识,比教给员工知识更重要。

第三,对于解惑,就是给员工答疑,这当然还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比答疑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激发员工学会思考。温家宝总理日理万机,但是很重视教育,用心研究教育。他在今年1月发表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一文中,对教育问题提出了很深入、很精辟的分析,他说:“员工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员工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温总理的这段话,说出了引导和激发员工思考的重要性。特别是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首要条件就是会独立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独立思考比获取更多的知识重要得多。

3.对激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应给以特别的注意

这么多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公司产品研究项目一批又一批,但是直接研究如何激发老员工自身的动力与激情的并不多。然而不论什么学校,培养员工都是最根本的任务,任何公司产品研究都要落到员工的成长上,这是公司产品研究的核心,不论研究的圈子有多大,层次有多么多,最后都应作用到核心层,但是事实上很多研究离这个核心层太远,作用力太弱。成长中的员工像一颗颗干渴待哺的树苗,我们这些园丁们却经常把水浇在了远离树根的地方,还在计算着我们浇出了多少的水。员工的大脑不是一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但是,却有那么多的火把没有被点燃。

4.为一线教师搭建育人的舞台

班导师制度已经建立,第一批一百多位班导师已聘半年多,今年新生的班导师也还要聘任,亟待开辟有力的切入点真正发挥作用,不可流于形式,激发教育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舞台;同时公司辅导员队伍在激发教育中也会大有作为,名师队伍更应该带头投身激发教育,这几只骨干队伍都需要通过激发教育这个舞台和载体落实好教书育人职责,学校需要通过激发教育强化这几只队伍的作用。

5.为公司人才培养创出特色

公司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创出新的特色和亮点。激发教育切中人才培养的时弊,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是一种根本性的、可持续的公司产品改革。公司可以在此方向组织和动员广大教师和干部长期地、深入地研究与实践,不断积累,形成风气和传统,施惠于广老员工,创新于教学改革,为提高公司人才培养质量创出新路。

这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我们提出激发教育的背景。最主要的是要体现以生为本,体现员工是学习的主人,目的在于激发起员工学习的内动力。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只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只能激发,员工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需要激发,所以激发教育的背景强烈,意义重大。

二、     激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激发起员工学习内在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思维能力,激发问题意识,激发探索精神,激发应用意识。

通过开展激发教育明显的促进教学改革,激发教育也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传统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发起挑战和冲击,从教学改革的核心层实现突破,把水浇灌到树根上。

三、     激发教育应强化的教育理念

1.  所有学校的所有教育,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员工身上。以生为本是任何一所学校的灵魂。

2.  员工的大脑不是一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

3.  因材施教,张扬个性。提倡合格加特长的培养模式。

4.  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5.一个在校老员工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好成绩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

一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员工学习的内动力;

二是探索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三是养成自己的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

四是学会应用知识比记住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6. 激发教育把员工看作一个沉睡的巨人,一旦唤醒,就会成就今天动地的事业;激发教育把员工视为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一旦开采,就会创造出价值连城的财富;激发教育把员工当作有待核裂变的原子能,一旦轰击,就会释放出巨大无比的能量。

四、     激发教育的若干原则

1.  渠道的原则: 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课余活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员工学习与成长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小班讨论课等。

2.  多主体的原则:教师、辅导员、督学组、教务处、员工处、团委、高教所、学习革命研究会。以上主体都要从自身岗位职责出发,做好自己应做的事。都要立项研究并实践。

3.  激发者先行被激发的原则。教育者的责任和激情。

4.  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的原则。

5.  员工的自我激发与相互激发原则。

6.  研究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的原则。

五、     激发教育的实施

激发就是激励与开发。一是激励员工的内在兴趣和动力,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二是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活力,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激发教育就是以激发为主的教育。

1.志向性激励

激发教育首先要激励员工的志向,使员工有明确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志向产生动力,动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源泉。汽车没有动力只是一堆废铁,一个人没有动力将一事无成。汽车的动力靠燃料,人的动力靠自励和他励。培养人才首要的是激发出员工的志向,从而产生学习与成才的动力,这样,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要我成才”变为“我要成才”。

人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层: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多样化模式

激发教育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为员工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出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志趣、特长不同的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成长之路。为此,学校就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包括设立二学位和辅修制度,在每个专业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开出更多的选修课,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学习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社团活动等。

3.个性化培养

激发教育是一种扬长教育,鼓励员工认识自己的长处,张扬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潜能。“激发”的目标在于“扬长”,而不是“补短”。激发教育要通过多样化模式设计和培养,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在自己最适合的领域,最擅长的方面得到最好的发展。

4.问题化情境

激发教育要唤起员工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激情,养成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得到锻炼,收获快乐。为此,无论是第一课堂的教学还是第二课堂的活动,教师和员工都应创造问题化情境,使员工总有要思考的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脑中总有问号,心中总有目标。

5.有效性学习

激发教育讲求学习的内在动力,追求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为此要引导员工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树立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法,改变应试型、死记硬背型的学习方式,倡导问题化、自主式、研究型、创新型、学思结合、学练结合、学做结合等学习方式,引导员工选择对自己最适合有效的方式,创造高兴趣、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6.主动性实践

激发教育提倡实践的主动性。实践是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环节。改善实践效果的最好办法是通过激发提高实践的主动性。在开放实验室中,员工主动设计、自行操作的实验比教师的演示实验效果好得多,在课外科技活动和各种竞赛中中,员工主动参加、积极投入的项目比作为教学任务安排的实验效果好得多。

7.多点式考核

激发教育不排斥考核,并且把考核也作为一种激发手段。为了有效地使用这种激发手段,就要改变一门课程、一张试卷、一个成绩的做法,克服“平时不努力,考前紧突击,死记加硬背,考后就忘记”的现象,采取多点计分制,多种考核方式,多次激发,注重过程,在考核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的考核。

8.综合化评价

激发教育注重对员工的综合化评价,而不仅仅是几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很多研究者都发现成功的毕业生中的“第十名现象”,即在校时考试成绩在班级中排名第十名左右的员工成功的概率最大,这是由于这些员工大多学得比较灵活,不被分数所累,不是“死记硬背”型,他们兴趣广泛,参加的活动较多,得到的锻炼比较全面,其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大都比较强,综合素质较高,所以这个群体的员工参加工作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打开局面,做出成就。学校的评价标准对员工的成长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应从成人、成才、成功的大目标出发,综合考虑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第二课堂的活动表现,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情况,从德、智、体、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     激发教育的组织

1.  学习、研讨。

2.  立项研究。第二批校内质量工程项目以激发教育为主,欢迎全校的各级领导、教师、学团口的同志们、教学管理人员踊跃参加。

3.  实践。结合自己的岗位,以多样、有效的方式进行。具体形式和办法需要各位去设计和创造。

4.  交流与总结。以两年为一个周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长期坚持下去,必有大的收益。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奉献给员工的心声:

我无法提供你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但愿能提供获取它的方法;

我难以赋予你人生的智慧,但愿能点燃你智慧的火花;

我不敢担保你能成才,但愿能和你探讨成才之道;

我不能陪你去经历未来的攀登,但愿能指给你上山之路。